“穷老鸭”蝶变“金凤凰”的“成功密码”
发布时间:2021-11-09 16:40:38 来源: 录入: 第5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一班三组 汪长剑
老鸭村位于青天乡北部,地域偏远,是该乡脱贫之前最为贫困的村庄,总面积21.3平方公里,辖25个村民组,458户,1637人,中共党员70人。昔日的老鸭村自然环境差、基础薄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产业贫瘠,村民收入主要产业以茶、桑、水稻为主,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79户597人,贫困发生率为39%,人均纯收入3500元,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出门便爬坡、吃粮靠肩驮、农闲背被儿(要饭)、男儿难娶婆(妻子)”,曾是前些年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如今的老鸭村,2017年脱贫摘帽,2018年高质量通过国家验收, 2020年底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170元,179户597人全部实现脱贫。产业以茶桑为主导、茭白、果药、蔬菜等产业为辅的新格局,实现了组组有当家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新气象。“脱掉贫困帽,乡村在振兴,组组通公路,轿车户户进。”一首新的顺口溜在老鸭村口口相传。
老鸭村这个大别山区最偏远、最贫困的村之一,是如何从昔日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穷老鸭”,蝶变为山坳里飞出的“金凤凰”?它的成功脱贫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10月18日至23日,在省委党校精心安排下,在岳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青班一班三组学员汪长剑、韩东光、徐晓宁深入岳西县青天乡老鸭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寄宿村民王学军家的几天时间里,学员们在村党支部书记熊寿青书记的指导和陪伴下与村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说农家话、干农家活。白天参加实践,晚上开会交流并记录民情日志。结合与村“两委”、扶贫工作队、村小学教师进行座谈交流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穷老鸭”蝶变“金凤凰”的“成功密码”逐渐跃然眼前。
一、老鸭村脱贫致富的启示
一是党的领导是最坚强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8任省委书记亲自挂帅对点帮扶岳西县,到市委办亲自牵头组织市农行、人寿、石化等对口帮扶,再到县委书记亲自到村主持召开乡村振兴工作专题会,上级党委对老鸭村的鼎力支持,成为镇村两级党组织推动老鸭村脱贫致富最坚实的“靠山”、最大的“底气”。曾经的老鸭村,在极度贫困中高声呐喊“我们想要一条出村的路!”今天的老鸭村“脱掉贫困帽,乡村在振兴,组组通公路,轿车户户进”的歌声口口相传,老鸭村的脱贫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战略在基层最生动的写照。老鸭村的脱贫之路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最根本的保证。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必须继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协调政府、市场、社会、个体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实现共同行动、资源共享。
二是基层组织是最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老鸭村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建“一抓双促”工程,扎实开展“五面红旗村”创建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纪实报告、“主题党日”“四议两公开”“两否决一考核”“阳光村务”等制度要求,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以“五星党员”争创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行“富裕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机制,通过“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基地”发展茶叶、油茶及中药材等产业,发挥党员致富带富作用。结合村“两委”换届,吸纳大学生回村担任村主任,进一步建强村“两委”班子。老鸭村党组织也从曾经的软弱涣散党组织到今天的“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老鸭村的脱贫之路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实现“头雁单飞”向“雁阵齐飞”转变。
三是人民群众是最直接的动力。回顾老鸭村脱贫致富史,感受最深刻的是,老鸭村人对富裕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从不言弃的孜孜追求。1998年,时任省委书记的卢荣景走进老鸭村,面对近200名群众,卢荣景询问乡亲们有什么要求,村民们没有要粮要钱,只表达了一个诉求:“只想要一条路。”一年后,一条4.3公里的三级公路通到村口,正式打通了老鸭村致富之路。面对贫苦清谈的生活,将“自强不息”革命老区精神刻入骨子里的老鸭村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借扶贫政策东风,用双手和劳动创造财富。如虎形组村民储召庆一家因病致贫,他们不等不靠不要,在村里的帮助下种植茶叶、茯苓、茭白,2017年仅生产经营性收入就达5.25万元,当年顺利实现脱贫致富。到2020年底,老鸭村贫困发生率已经从2014年的39%降至0。老鸭村的脱贫之路启示我们,贫困群众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只有激发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树立起“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
四是产业发展是最根本的前提。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治本之策,也是长期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青天乡按照帮项目落地、帮资金筹措、帮技术服务的扶贫思路,充分利用岳西县产业奖补政策,截至2020年底累计为老鸭村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42户375.03万元,发放优质桑苗4.76万株、无性系茶苗8.27万株等。如今的老鸭村拥有茶、桑、油茶、果蔬等面积3567亩,建成330千瓦户用光伏电站,开办茶叶和药材加工厂各7个,一个以茶桑为主,果药、蔬菜、光伏为辅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殷实的产业,让昔日灰头土脸的“老鸭”长出了翱翔的翅膀,托起了脱贫致富的山村大梦。老鸭村的脱贫之路启示我们,只有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以产业发展作支撑,做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脱贫门路,村集体和贫困群众才能实现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脱贫致富才具有根基。
五是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保障。老鸭村坚持“双基”先行,累计投入“双基”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扎实推进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了乡村振兴坚实根基。老鸭村的脱贫之路启示我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农村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要聚焦农民的主体需求、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坚持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主要着力点,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向农村延伸、倾斜,优先补齐关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要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完善多元化的筹资机制,调动社会资本支持农村基础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六是政策支持是最有力的支撑。老鸭村精准落实易地搬迁、生态保护、产业扶贫等各项扶贫政策,强化财政、人才、土地、科技等方面政策协同发力,异地搬迁25户、危房改造83户,发展茶叶户均增收9000元、蚕桑户均增收8000元、四季豆等蔬菜户均增收1000元、中药材种植户均增收10000元,成功实现户脱贫、村出列。老鸭村的脱贫之路启示我们,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要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强化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农村改革、城乡融合发展、财政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政策协同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政策支撑,同时要注重综合施策成效评估,确保政策发挥应有效果。
二、对老鸭村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是产业发展要在规划引领下注重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乡村产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要立足现有产业发展现状,高规格、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村级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发展规模路径、未来发展目标,巩固发展成效。要充分发挥产业规划引领作用,从产业发展品牌化、规模化入手,突出生态优势,提升产品质量,加大地方特色产业地理标志创建和保护力度,打造诸如“涪陵榨菜”“五常大米”等具有鲜明地理标志的“老鸭茭白”“老鸭茶叶”等系列品牌,提高产品和品牌附加值;要从当前产业“碎片化”发展模式走出来,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引进综合实力强劲的大型企业入驻,通过社会资本进入产业,不断促进产业发展要素集中,加快形成主导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态势,提高市场综合竞争力;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相关政策的精准落地,加大营销力度,讲好产业产品背后“故事”,努力将特色产业都打造成具有自然和文化意义上的“特”,以不可替代的“特”促品牌建设,真正起到“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
二是经济发展要注重统筹生态和环保。要科学把握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创新农村“两山”转化路径,利用优质的生态环境汇聚资本、技术、人才、项目等发展要素,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乡村绿色转型发展。要用经济和环境“双指标”综合评价农村发展质量,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将重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绿色产业准入等环境因子纳入评价和考核督查范围,把生态环保要求融入乡村振兴发展全过程。要强化生态保护责任落实,配齐乡镇基层环境执法人员队伍,加大环境监测监管力度,推动建立农业农村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要创新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的修复和赔偿制度,因村施策规范乡村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健全长效管养机制。要加快完善乡村绿色政策体系,加强政策系统集成,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探索设立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子基金,大力推行乡村振兴绿色税制,创新乡村绿色信贷产品,撬动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乡村绿色产业。
三是旅游发展要注重文旅农体的交叉互融。发展旅游业是践行“两山”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新时期发展速度变化做“乘法”的有效抓手。要统筹土地、产业、自然人文等资源,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合理设定发展目标,注重差异化,避免同质化。要注重保护村庄本色,结合村居风貌、田园风光、农业特色,选择性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园,尽量保留原有风貌,留一份“乡愁”给游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文化资源,建立健全文化保护和传承制度,重视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成立专业文旅旅游发展公司,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更为紧密的结合,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通过旅游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植入新元素、创造新业态,使旅游业呈现出了多业融合频现、富民效应叠加的良性运行状态。
四是全面发展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应有之意,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必须坚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观点,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要突出政治引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要突出文明新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做好顶层设计,扶持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文艺人才培养,提高文化活动数量和质量,增加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岗位,推进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要传承红色精神,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事业与红色文化产业,推进红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