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岳西县委党校!

今天是:

学员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党校论坛 > 学员论坛 > 正文

【中青班学习有感】探析红旗渠修建的成功密码

发布时间:2022-09-04 09:48:12     来源:     录入:胡煜捷

  上世纪60年代,林县干群上下同心,历时10年,修建了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这样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伟大工程,是如何在那个技术落后的年代修建成功的?带着这样的疑惑,9月初我们赴河南组织开展“红旗渠精神”学习教育活动,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是敢用年轻干部。红旗渠工程总设计师杨贵任林县县委书记时年仅26岁,这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纪,有着敢叫日月换青天的勇气,既不会瞻前顾后,也不会患得患失,无惧无畏,排除万难,也正是一股年轻人的锐气,才能劈开太行山;同时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和区委书记、宣传部长等多个岗位的锻炼,他的脑力和体力都处于人生巅峰;因为年轻,朝气蓬勃,充满干劲,喊出了“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等壮丽口号,要知道口号在那个红色年代具有很好的感染力,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非常有效地团结和领导了干群力量。

  二是开展有效激励。一方面采取目标激励。在修建红旗渠的时候,经林县县委研究,改变之前的全线施工方案,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修好一段渠,就引通一段水,这样群众能看到眼前实惠,享受到利益。并且在修好第二段后,没有继续修建工程难度最大的第三段,而是集中力量第四段,使整个红旗渠变成了一个可以完成也必须完成的工程,这跟马拉松长跑设定一个个小路标是一样的。另一方面采取典型激励。如果要坚持一年又一年的工作而不松懈,仅靠出力和不出力都能享受的成果是不够的,这就还需要一个能惠及个人的激励,林县当时采用了评选劳动模范和保送读大学等措施。点面结合,让集体精神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大大激发了干群艰苦创业的热情。

  三是抓住历史机遇。红旗渠的修成,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多种因素的偶然结合,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个时候,全国人民都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大搞水利建设,这是大的背景;另外三年大旱已经威胁到老百姓的生存,修渠引水势在必行;同时三年大旱产生的社会矛盾,亟需一件大事来转移化解;加上河南省委、山西省委领导对曾经的革命战斗之地的坚定支持;还有县委书记杨贵丰富的水利建设经验等等。在其他县大力发展的时候,林县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决心,举全县之力,用十年修了一条渠,这正是林县县委、县政府正确的选择。十年磨一剑,这十年为如今林州市(1994年改名)跻身河南省十强经济县奠定了基础。

  林州市素有“七山二岭一分田”的说法,与岳西多有相似之处。近年来,林州市大力发展工商业,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创业四部曲,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和“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了林州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作为一面旗帜,一本活教材,“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鲜明地彰显了民族精神,体现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方力量,展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如今的岳西,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领导班子有着抢抓机遇的胆识,年轻干部有着干事创业的热情,人民群众有着团结一致的力量,相信也能创造出属于我们岳西县的“红旗渠奇迹”,孕育出属于岳西41万人民的“红旗渠精神”。(撰稿人:胡煜捷,审稿人:谢一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