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共岳西县委党校!

今天是:

科研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成果 > 正文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0-12-27 0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

发展生态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安庆市生态经济战略的思考

彭卫军   吴光明

 

安庆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纺织加工业基地。作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城市之一,近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经济社会实现了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全面提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必将给安庆带来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对本地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结合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部分先发地区“先破坏、后治理”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加快实现生态经济战略,力争尽快地走上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下把安庆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物质丰富、文化昌盛、人民富裕安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强市。

一、从我国面临生态环境挑战大背景来审视安庆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中国经济的增长付出了高昂的自然资源代价

中国经济60多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194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成就斐然,然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在40多倍以上;从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是我国经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8.7%左右,应该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特别表现在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超常规损失。2007年,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头、钢材、氧气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英法国的7-9倍,日本的11倍。中国工业用水效率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悬殊,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水量约为发达国家的3-7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多。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

(二)中国经济增长投下了巨大的环境阴影。

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中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流经城市的河段有90%受到严重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有近3亿农村人口在饮用不合格的水;有1/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严重污染的空气环境中,一些城市的大气质量已接近国外发生公害事件的污染程度;酸雨区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3,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全国城市垃圾年清运量在1.49亿吨以上,而无害化处理不足20%;工业危险废物每年产生1100多万吨,处置率仅为32%,排入环境的已累计3000多万吨。中国的沙化土地已达174万平方公里,每年还要新增3436平方公里;森林质量不断下降,天然林不足10%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每年还要新增200万公顷;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仍然严重;许多重要河流的开发利用率都超过了国际生态警戒线,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有10-15%的高等物种处于濒危状态。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快速发展的20多年中集中出现,具有强度大、复合型和压缩型特点。环境问题已经使中国人难以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三)安庆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安庆山水交相呼应,生物种类繁多,原始的、未开发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耕地和水资源、山水资源、原始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生态禀赋”是安庆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最大“本钱”。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相当于人类社会无穷的欲望而言,生态总是脆弱的,资源总是稀缺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有不少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在本区落户,破坏生态、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已初露端倪。全市森林覆盖率已由200240.8%降至200837.2%,“九五”期间耕地面积增长速度为-0.2%,“十五”期间耕地面积增长速度为-0.6%,安庆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日趋受到考验。今天,我们在欢欣鼓舞迎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需要冷峻思考这些转移来的产业是否与生态环境建设相悖离。必须避免盲目承接,努力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必须处理好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尤其要严禁出现先发地区对后发地区生态资源掠夺现象。

二、安庆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和劣势

(一)有利条件

安庆地处中国长江中下游结合部,皖鄂赣三省交界处,是安徽省西南部重要城市,临江近海,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山区、丘陵、洲圩湖泊各占土地总面积的1/3。行政区辖一市七县三区(桐城市、怀宁、枞阳、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七县和迎江、大观、宜秀三个区),总面积1.54万平方公里,人口616万人。安庆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505万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环境污染较轻,特别是1/3的面积属大别山区,森林植被较好,生态环境破坏小。

1、生态环境优越

安庆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山区面积占35.69%,丘陵区占33.1%,沿江平原区占20.65%,是山、丘、圩兼有,地形地貌复杂的区域。土壤肥沃,生态系统多样,是南北物种汇集地,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较好,尤其是大别山区和沿江湿地优势明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2%(全国16.55%,林业用地58.344hm2,占全省林业用地的1/7,是安徽省五大重点林区之一。安庆市历史悠久,山灵水秀,境内山水风光,景致独特,山、水、岩、洞俱全,古迹甚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花亭湖,有鹞落坪北亚热带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妙道山等国家森林公园五处、国家地质公园一处,占地面积1833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1.90%,发展生态经济潜力巨大。

2、文化底蕴丰厚

安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为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皖国所在地。自公元1760年(清乾隆25年)至1937年的278年间,安庆曾是安徽省府所在地。同时也是统领中国文坛200多年的清代“桐城派”文学诞生地,是中华禅宗的重要发祥地及中国京剧艺术、黄梅戏艺术的发祥地。全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县级70处。在这些文物古迹中,既有李白等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美诗篇和近千处摩崖石刻,也有一大批革命历史遗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映衬,形成独特的旅游风光,成为安徽省第二旅游基地——皖西南旅游区。近些年来,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构成了安庆独特的资源禀赋,这是挖掘和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的重要基础。

3、生态建设具有历史基础

长期以来,安庆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岳西、望江两县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全市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保护区和农业生态示范区的规划建设,突出加强了自然保护区和风景旅游区的生态保护,大力种草种树,提高了森林的覆盖率,大别山区小流域治理成果显著。城市污染得到综合治理,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全市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4、后发优势明显

安庆是农业大市,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庆的工业化水平还相当滞后,企业的污染量排放相对较少;由于水体较多(湖泊面积占本地国土面积近1/3),工业废水的排放尚未超过水体净化能力,大部分水体尚未受到污染,尤其在岳西、潜山、太湖、宿松等西北部山区,生态环境基本上未受到破坏;作为后发地区,安庆能吸取发达地区“先破坏,后治理”的教训,借鉴工业发达地区治理污染、发展生态经济的成功经验,未雨绸缪,周密规划。

(二)不利因素

1、农村人口对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压力

安庆是农业大市,全市农业人口505万人,占总人口82%,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人口密度389.9/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3.7倍,人均耕地仅有0.033~0.040hm2,不仅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很大压力,而且使每年新增加的社会经济财富被新增加的人口所抵消,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艰巨。

2、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突出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45万公顷,占国土面积29%,年流失水土2000m3以上。三个山区县(岳西、太湖、潜山)水土流失面积均在40%以上。水土流失是破坏森林导致的最直接的严重后果。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地力衰退,影响农业稳产丰收。在长江洪水、大别山山洪和低洼地涝灾的三重作用下,洪涝灾害呈现频率上升、受灾率上升、损失扩大的趋势。由于森林的破坏,地表径流加快,降水很快通过江河流失,干旱已成为制约丘陵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泥沙淤积,致使江河、湖泊、水库水量下降,影响了水利设施效能的发挥。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破坏,局部湖底已呈“荒漠化”状态,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森林的破坏及人工造林中单调的模式及不合理的整地方式,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3、生态环境破坏初现端倪

安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当地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谋取生计不得不经营一些成本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重污染的企业,小型乡镇企业至今还普遍存在于安庆市域。小型造纸厂、小型农药化肥厂、以家庭为单位的塑料袋生产作坊等小型企业非常普遍。同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城镇废弃物的增长已对安庆生态经济系统造成较大的冲击。

4、缺乏“发展”与“治理”有效兼顾的区域发展机制

在目前新的发展阶段,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环境、经济手段和政府干预等,仍未构成安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一问题的解决要涉及国家宏观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援助。从根本上讲,要跨越“先破坏,后治理”的模式,实施有效的环境经济手段,区域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否则不能及时地把“外部效应”内部化。经济低谷地区经济的发展,既要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也要争取发达地区的支持,才能为“发展机制”这一“上层建筑”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

5、群众的生态意识还很薄弱

当地群众未感受到环境恶化的危害,生态意识还相当薄弱。各类开发建设侵占林地的压力增大;居民垃圾随意乱扔;乱砍滥砍森林、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来自农业本身的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副产品加工的废弃物等也是重要的污染源,都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和压力。

三、安庆市生态经济战略的路径选择初探

安庆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发展生态经济,应坚持以发展经济为目标,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基本出发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保护好和建设好现有生态环境是基础、是前提,但把生态建设仅仅理解为保护是不够的,必须与治山、治水相结合,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

1、用生态建设的理念理清发展思路

要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置于广阔的生态建设背景下去谋划,使经济活动更加自觉地适应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也就是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再生产,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将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经济系统重构为新型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系统,摒弃传统的过分注重经济效率的理念。更多地注重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走科技先导、结构优化、循环生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力求以尽量少的资源物质和劳动投入获取尽量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单纯地追求价值转化,而是更多地追求价值增值,谋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具体说,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要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抓手,向科技要效益、以集约求发展。不简单重复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特别是坚决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治山治水不放松

针对全市不同生态环境类型,进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全面加强大生态环境建设。把治山治水作为大生态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一是要继续扩大森林覆盖率,加强对山区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探索“山区不坎树或少砍树也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二是要努力解决水患问题。一方面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排灌体系;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退田还湖”,恢复湖泊自身的部分调蓄能力。三是要积极落实生态环境补偿政策。处于长江干支流江河和湖泊的中上游地区的山区,为了保护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防治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而进行长期生态环境建设,牺牲了一部分经济利益和发展的时机,致使本来区位条件较差的上游地区经济更加落后。为了加快上游的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必须建立上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利益补偿机制,尽快落实《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环保总局)等政策要求,促进全流域可持续发展。

3、着力推进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农业走无公害有机化道路。一是因地制宜,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安庆市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按城镇郊区、沿江平原和丘陵山区三个生态农业类型进行布局。在城郊,以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为重点,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苗木,观光农业等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有序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在沿江平原区,重点发展水产、油菜、棉花、水稻和畜禽等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丘陵山区,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茶、桑、果、中药材、畜禽和反季节蔬菜等名特优农产品基地,打造生态品牌,推进生产的区域化和产业化。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岳西、太湖、潜山等丘陵山区建立茶叶、茭白、高山蔬菜、瓜蒌、板粟、山野菜和猕猴桃等特色产品基地,在怀宁、桐城、望江、枞阳、宿松等沿江平原区,连片开发优质水稻、油菜、水产等优势农产品;注重开发桐城的水芹菜、望江的莲藕、宿松黑芝麻、岳西高山蔬菜、枞阳苦荞麦等特色产品。以建设基地为载体,形成规模生产,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格局,实行产业化经营。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按照“绿色、无公害”质量要求,着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实施农产品进超市行动,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提高附加值,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化发展;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认定认证步伐;逐步建立绿色食品生产档案制度和可追溯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标志使用行为实施监督、检查、考核和评定,维护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良好形象。

4、着力推进生态工业跨越发展

工业走无污染清洁化道路。依托石化产业基础,促进化工产业集聚,构建循环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实力;重点承接发展轻纺、汽车零部件及船用设备加工等产业。一要坚持环保生态线。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坚决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避免产业转移中资源浪费和污染扩散,严禁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在企业规划、施工、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全程监管,切实将“环保、生态”作为推进开发区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行污染权交易试点。二要促进转移产业集约发展。遵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思路,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要求,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优化园区功能布局。严格控制企业除工业用地之外的其他附属设施建设,鼓励建高层厂房和企业后勤服务社会化,提高土地容积率,节约集约用地,充分利用好、开发好珍贵的土地资源。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化工等重点行业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生产工艺,延长产业链,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合理规划园区企业结构和布局,鼓励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废弃物利用等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5、着力推进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建设

旅游业走回归式田园化道路。一要确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打出历史文化名城和天柱山品牌。要发挥天柱山的龙头带动作用,把天柱山建成21世纪长江流域旅游业的拳头产品和国内旅游圣地,把安庆的黄梅戏艺术基地做大、做强、做响。二要积极发展修学朝圣、休闲度假、体育健身等旅游新业态,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提高全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三要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发展景观生态旅游。不断提升生态旅游资源品位,做大、做活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产品;用旅游生态经济意识,参与旅游市场竞争;强化管理、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四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强化旅游的联动效应。整合相关资源,加强策划营销,大力塑造品牌,着力做好旅游与宗教、文化、体育等方面结合的文章;积极转变观念,鼓励各类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发展,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道路、宾馆、景区、景点改造升级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点之间的交通联接,形成循环路线;充分调动旅游文化企业和非旅游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制定优惠、简便、高效、透明的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政策,通过税收、价格等杠杆,引导发展方向,使旅游业成为安庆市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驱动力。

6、着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为生态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能力,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基础。一要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加大生态知识、生态形势、生态法制和生态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各级、各界切实树立尊重生态、保护环境的价值取向,提高发展生态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推进生态制度建设。全面强化《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土地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自觉克服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三要拓展公众参与渠道。鼓励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开展群众性生态实践活动。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激励公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营造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浓厚社会氛围。通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镇、生态村、环境友好企业”和“绿色系列”创建评比活动,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清洁生产,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事业观、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生产生活风尚。四要建立和完善干部政绩考评机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的干部政绩考评体制机制,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干部政绩考评机制,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切实将“建设生态文明”落实到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工作部署之中,不搞一纸空文。严格追究破坏生态的管理者、责任者,重用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善用生态环境推进科学发展的干部,培育领导干部勤奋的精神、实干的劲头、开拓的勇气、自省的作风、有为的追求,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荣辱意识,进一步优化良好的政治生态,为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相关链接